睡前刷手机,已逐渐成为大部分当代人入睡前的常规操作,不过,这一习惯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少危害。比如,视力受损、作息不规律、皮肤变差、手指麻木、颈部慢性劳损,甚至还可能导致抑郁。
6月4日,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大研究组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夜间蓝光光照的增加会影响大脑特定的神经环路,导致抑郁症状的出现,而并非节律或睡眠的紊乱造成了抑郁样行为。
此前有研究显示,人长时间暴露于夜间异常光线下,会产生抑郁样情绪和认知障碍。而这项新研究首次全面阐述了夜间光诱发负性情绪的环路基础和节律门控机制。
研究中,研究人员构建了夜间光干扰模型,来模拟当前社会的不正常光照模式,持续3周,每晚9-11点对小鼠进行2小时蓝光照射。
结果发现,可在不扰乱节律或睡眠前提下,使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即使研究人员取消了蓝光照射,但小鼠在长达三周的时间里依然处于抑郁状态,并无马上恢复原样。
此外,研究还发现了神经环路的可兴奋性受到昼夜节律门控调制,首次诠释了光在白昼和夜晚截然相反的情绪作用的内在机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夜间过度照明的潜在危害并探索防治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发现可在一定程度提示夜间光干扰,包括城市照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使用,导致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机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夜间过度照明的潜在危害并探索防治手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