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6 月 29 日 19 时 40 分,北京地铁 6 号线站台上,天涯副主编金波突然倒地,在流出的现场急救的两分半的视频里,胸外按压仅 23 秒,按压仅 55 次,遗憾且毫不意外的是,金波先生最终没有醒来。
这个事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因为:
首都北京,人员最密集的地方
没有受到培训的应对突发心脏骤停的人员
没有一个现场工作人员知道应该怎么办
没有 AED
仅有的参与 CPR(心肺复苏术) 的乘客操作不规范
两分半的视频,我们看着一个人倒地+死亡
一个成熟、公共卫生知识普及充分、设施相对完善、人员培训及格的社会环境,遇到这样的事件,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患者倒地,周围乘客迅速腾出足够的空间
乘警/乘客立刻自发/非自发上前判断其意识、呼吸、脉搏,并立刻进行多人接力 CPR
工作人员迅速就近取得 AED,并呼叫 120
工作人员在 AED 的辅助下进行除颤 + 持续接力 CPR
120 到达现场并将患者转移至院内,给与高级生命支持(ACLS)
看起来这个过程很理想化,但其实,这里只有两个关键点:
地铁工作人员全体接受 CPR 的训练课程
地铁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 AED
关于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和 CPR(心肺复苏术) 的内容,大家可以看我在IT之家IT圈之前的帖子:
二、什么是 AED?它是怎么工作的?怎么用?
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中文名为自动体外除颤器,它差不多长这样:(一张图片)
(图源:红十字会 redcross.org,吐槽一下:中国红十字会的官网还不支持 HTTPS)
这里的除颤,除的(主要)是室颤(心室纤颤)。正常情况下,心室肌进行规律的收缩舒张来泵血,但是出现室颤的时候,心室无规律颤动导致其不能泵血,心脏便不能完成其功能,一旦心脏不能完成功能,大脑便开始缺氧,20 秒内,人就会丧失意识。
AED 做到除颤的方法很简单:(电击)
AED 使用时需要将两个电极片贴在患者的皮肤上,以实现两个功能:
监测心电活动(判断是否需要电击)
电击除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