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综合 > > 正文

科技如何帮助数字时代弱势群体 消弭数字鸿沟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2022-04-16 11:04:22    来源:知乎日报

这个问题的正式描述是「消弭数字鸿沟」,随之而来的设计方案,术语叫做「无障碍设计」。从公民利益角度,我们一般会认为信息基础设施(从通信网络,到软件体系)应当便利更多国家和用户,保障每个公民使用和接入信息服务的权利,让他们无论富贵贫穷,无论健康疾病,无论认知差异,都不会被信息社会拒之门外,成为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网络和信息社会应该普惠每一个人,让它真正成为一种可选的权利。

首先,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其实保罗万象,这里并不只是包含老年人,也包括因为声音,颜色等等无法识别,或者仅仅是因为贫穷而无法接入网络的人。

其次,就目前的进展来说,我们其实只能说自己解决了一部分问题,而且非常有限。所以,对这个领域来说,其实大多数时候,公众的关注就是一种进展。每次当我们讨论「弱势群体」或者「数字鸿沟」,就是在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这样才不至于在我们因为某些原因成为「弱势群体」的时候,才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

我可以就这几类人分别来说一下相关群体进展:

1. 老年人

[问题]:老年人应该是目前人数最多的「弱势群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 亿人,占总人口的 18.7%。伴随老龄化浪潮兴起,其实还有一场数字化浪潮。同时我国的数字化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各行各业都开展了「数字化转型」。那就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与实际使用不匹配。

比如有的老人会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而遭到拒载;有高龄老人为激活社保卡,被子女抬到银行柜台前进行人脸识别;而在有的地方,可能会因为纸币储存不足,导致老年人支付不便。这些事件,如果有老年人从数字化程度低的乡村换居到数字化程度高的城市,会因为数字支付,乘车的普及而显得极不适应。

[过去的方案]:这些事件其实自从手机出现,就一直存在,只不过随着数字化程度加深,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相信很多人大学时候都参加过社区活动,各个大学党支部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教授附近社区的老人们使用手机,其实这类活动就是在「消弭数字鸿沟」。但是这类从下而上的自发性活动往往不成体系。截至 2021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0.11 亿,较 2020 年 12 月增长 2175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 71.6%,「数字鸿沟」也成了一个愈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类似讲座,支持活动这类「星星之火」或许并不能有效解决大范围的数字鸿沟。那么,非常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从源头 APP/ 手机生产厂商来修改会起到更好效果。

[今年的进展]:应当说,目前国内的进展最大。2020 年底左右,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2021 年一年,全国有 104 家网站和 APP 都完成了适老化改造,去年很多 APP 都上线了「老人模式」,包括知乎(虽然说现在网页端依然非常粗糙)。

以微信为例,点进设置就可以看到一个简单模式,可以选择开启或者关闭。

在开启之后,我们就可以很简单的看到 ----

一个放大版的微信。

如果在知乎网页版可能会更酷炫一点,当点开「无障碍」模式以后,它就出现了一个可以调整配色的栏目...可以选择播放语音,语速....emmm..就是这个选项大概是上个世纪的风格吧....

[存在的问题]:应该说目前大多数 APP 和网页,完成的老年模式只是非常简单的放大,缩小这类「内嵌式」改造,并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案改进,甚至可以说在某些 APP 里(比如我正在使用的某银行应用里)充满了敷衍和形式主义,大多数 APP 都只是对应工信部文件,提供了一个新的「字体放大缩小的模板」这类小修小改。当然,这也和时间紧任务重有关,或许我们够在未来看到更好的「老年模式」应用。

2. 更加广泛的弱势群体

[问题]:早在 200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信息社会峰会[1]曾发布文件认为,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完成「接入权的重新配置(reconfiguration of access)」。通俗来说,信息和通信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我们对世界、对自己、对他人信息的使用和查看权利。当然,也正如世界上很多次权利重新分配所带来的动荡一样,这种接入权的重新分配也形成了多重数字鸿沟,新的社会不平等现象随之而生[2][3]。

比如,非洲等欠发达国家缺少接入互联网的设备,那么这些无法使用网络的人群和可以使用网络的人群之间就产生了数字鸿沟。再比如,盲人无法看到手机屏幕显示内容,那么残疾人和普通人之间就产生了是否可以用手机的数字鸿沟。

换句话,科技的发展诞生了新的权利,但是这些权利天生不人人平等,即新权利并不「普惠」----并不是所有人都天然能享受到这些权利本身。这句话我采用了一种非常形而上学的表达方式,并不是鼓弄玄虚,只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数字鸿沟所带来的危害。

比如,在偏远山区计算机技术不发达,那么疫情期间的远程教育就是天方夜谭,这也是除了老年人之外的另一种数字鸿沟。

[国际正在流行的解决方案]:这种从关爱特定群体到信息接入权的转变,正是当前无障碍设计原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来源。早在最初的时候,人机交互领域的无障碍访问被认为是「为残障用户提供对计算机应用程序访问保障」,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无障碍设计被认为是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这种变化在当时的视听翻译(audiovisual translation,AVT)领域最为明显。

因为在视听翻译领域,针对聋哑人、听力障碍的字幕和音频描述文件是必备的,有的时候还需要制作手语翻译。后来,学者们把 AVT 这个概念扩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普通账户,这时候,「面对残障群体」已经相对不太需要明确[5],因为大家已经发现了,人类的状态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特定时空和场景里,正常人的表现有可能还不如残疾人。

比如在车上,我们可能无法把双手离开方向盘,这时候仿佛双手残疾;比如在炒菜时,我们难以频繁时候用手机,这时候就产生了自我隔离,和信息社会会产生了数字鸿沟,这时候也仿佛双手残疾。

所以,各位公司的老板需要明白,适老化,或者无障碍设计并不是一个「食而无味」的强制功能,一个 app 本身可以因为无障碍设计而更加易用。

3. 应当正确理解「无障碍设计」带来的商业价值(以最广泛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式)

在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产品制造商总是能通过对产品的深入理解,找到产品最合适的改进方式(这就是说,用户们,我是你们爹)。无论是某些技术设计还是娱乐业的演出,都是根据制造商的观点来设计产品,或者在最佳情况下,根据制造商对用户需求和能力的解释来设计[8]。

但是制造商喜欢的就是最合适的吗?

并非如此,产品制造商和产品使用者之间存在(可能)加大的信息和理解差异,这种信息和理解差异在(专家)产品制造商和(残疾)产品使用者之间会非常巨大。所以,为了弥补这部分差异,如果我们考虑最广泛使用者的话,产品制造商和使用者的背景其实同等重要。

当公司意识到用户知识、专家知识与制造商知识同等重要时,这其实就自然而然设计到残疾 / 老年人士等问题,这就形成了更广泛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如果残障人士也可以无障碍使用,那么普通用户的用户体验会更好。当然这句粗体是否严谨我暂时无力判断,但是方向应该是正确的。就设计本身而言,设计师既可以在产品完成以后微调,也可以在产品设计时就直接考虑无障碍设计问题。事实上,后者的调整空间通常会更大。

可以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无障碍设计中有一条比较重要的规范:色彩并不应当成为传递信息的唯一线索。色盲用户可能就无法分辨下图 Email 是否错误(而不是简单的无障碍切换)。

但事实上,同时使用颜色、标签、辅助说明却可以很好规避问题,同时优化产品质量。

此外,无障碍设计的巨大公益属性同样会给更多大公司带来的品牌价值,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政策导向」。无障碍 / 适老化设计也并不应该成为一种 add-on 的选项,在产品之初就加入相关设计理念,或者才是真正「三赢」的方案。

完。

关键词: 数字时代 弱势群体 数字鸿沟 数字化转型

上一篇:当前臭氧浓度已引起粮食产量损失 中国小麦平均相对产量损失达33%
下一篇:猫藓初期是什么样子的 猫藓传染人的几率大吗

热点话题

热点推荐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