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综合 > > 正文

河北正定:元曲之乡 戏韵流芳

2023-05-12 23:10:22    来源:河北新闻网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 记者闫漪

和唐诗宋词鼎足并称的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格外璀璨。

众所周知,河北是元曲发祥地之一,河北人创作的众多元杂剧,凭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早已深深烙进中国极富生命力的文学艺术史中,经久不衰,传唱至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正定元曲博物馆。闫漪 摄

推开正定县中山东路7号院虚掩的斑驳大门,悬于正定元曲博物馆第一展厅的300多个曲牌在微风吹拂下摇摆碰撞,仿佛绵长元曲穿越时空,浅吟低唱,余音绕梁。

元曲之源出真定。河北正定是元曲的故乡,更是现存唯一能说清楚的元曲鼎盛时期的创作和演出中心。此次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唱响河北,河北是“北方戏窝子”的话题引发热议,再次唤醒了人们对真定(今河北正定)这座古老戏曲之乡的探寻与思考。

后期复建的阳和楼。马会波 摄

元曲——河北值得称道的古代优秀文化品类

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古称真定,为汉高祖刘邦所钦定,取“真正安定”之意。清雍正元年,胤禛即位,为避皇帝名讳,改为正定。

如今,在正定古城历史中轴线——南大街上,始建于金末元初经后期复建的阳和楼风采不减当年。作为元杂剧曾经的“风云场”,这里的繁华热闹一如往昔。

“元曲是中国戏剧成熟和繁荣的代表。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剧,散曲是诗歌。但元杂剧的成就要远大于散曲,所以现在我们所讲的元曲一般代指元杂剧。”中国散曲研究会副会长、河北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栋认为,通俗地讲,元曲就是元代非常流行的通俗歌曲,用这种流行歌曲唱戏,就是元杂剧。

“当时北方剧坛以杂剧为主体,开创了中国戏剧史的成熟的新戏剧的新纪元。”据杨栋介绍,元杂剧的音乐歌唱由北曲系统构成,元曲承接了唐诗宋词严谨的格律,但语言琅琅上口,易于说唱并带有口语化,看似直白浅显却表意深邃,深受大众喜爱。

中国散曲研究会副会长、河北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栋。马会波 摄

金元之际,古代戏曲在北方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被战火所摧残,然而在平阳、真定、东平等地,却奇迹般地孕育着元杂剧这一光辉艺术。

“元代初年,今北京、河北、山西、山东已逐渐发展有北方元杂剧的四大中心。真定是四大中心之一,且是最早的一个。真定也是今天唯一有文献可考记载最详实、来龙去脉最清晰的一处。”杨栋说,真定成为金末元初仅次于大都却早于大都的元杂剧创作和演出中心,这也为将真定定义为元曲故乡提供了无可争议的史证。

依杨栋之见,元曲是河北值得称道的古代优秀文化品类,是最早传入西方引起欧洲惊奇的传统精神文化。

蓬勃发展——历史机遇推动着元杂剧走向成熟

在河北,从来不缺乏戏曲滋生、繁盛、传续的沃土。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总能在河北找到印迹。剧种剧团多、名角大腕多……更是渲染着河北“北方戏窝子”的厚重底色。

阳和楼泥塑微缩景观。闫漪 摄

正定元曲博物馆内,一处微缩泥塑高耸的戏台下,观众们围在一起品头论足,周围商业繁荣,人头攒动……

“这一场景模拟的是元代真定阳和楼前,老百姓聚集看戏的一幕。”正定元曲博物馆馆长甄清江说。繁华的市井与戏曲为伴的生活日常透露着元曲在真定的流行和蓬勃发展,这也正是元代古正定作为元曲繁盛之地的最真实写照。

在甄清江看来,文人雅士登阳和楼把酒临风吟诗作赋,研讨作品交流心得,在一次次碰撞中,民间喜闻乐见的元杂剧便于此不断推陈出新。“阳和楼这个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真定元杂剧的历史地位。”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生成与发展,大多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机遇,元曲于真定的繁盛亦不例外。

元代初期,战争转移南下,真定的经济文化等得到较早恢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这为元杂剧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然而,在杨栋的娓娓讲述中,反复强调“人为”的因素。

正定元曲博物馆内关于史天泽的介绍。闫漪 摄

“当时任真定帅的史天泽虽出生于行武世家,却好贤好文,吸引收留了大批金朝旧臣和文人墨客来到真定,其中不乏散曲和杂剧作家,这奠定了真定成为元杂剧创作中心的基础。史天泽对戏曲的热爱对元曲在真定的繁荣和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杨栋说,元散曲一代文宗元好问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中寓居真定获鹿县。与他一同到来的,还有当年一直受其关照的尚处年幼的白朴。正是在真定生活的41年,成就了一代元曲大家白朴的艺术巅峰。

在元杂剧演艺方面,真定名角会聚,演出频繁,在战乱中一度低调隐忍的“文学火种”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勃然崛起,推动着元杂剧走向成熟。作为文化名人荟萃的皇天后土之“贵城”,真定理所当然地传承了中华文脉和文明的薪火。

正定元曲博物馆馆长甄清江详细介绍元曲在正定的繁荣发展。马会波 摄

名家荟聚——真定成就了白朴的元曲生涯

元杂剧是中国文艺史上戏曲艺术的第一次大规模收获,元杂剧作家们创作出了一大批旷世杰作,使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录曲余谈》中写道:“曲家多限于一地。元初制杂剧者,不出燕齐晋豫四省,而燕人又占十之八九。”

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元杂剧前期作家56人,作品345种,其中真定作家8人,作品45种。据杨栋介绍,根据最新的研究,这个数字不止于此,人员还在增加中。

“当时活跃在真定的杂剧作家就有‘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据杨栋介绍,除了白朴,真定元曲作家群大抵上还有李文蔚、尚仲贤、戴善甫、侯正卿等多位杂剧大家,他们曾求学的封龙书院更成为以白朴为代表的真定元杂剧作家群活动的地点之一。

“真定元杂剧作家群具有规模大、文化素养高、作品体量多的特点,在他们的努力吟唱下,元杂剧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在杨栋看来,由于真定元曲中心的辐射,河北也因此成为“元杂剧大家”辈出的圣地。

“在大家公认的‘元曲四大家’中,被誉为‘元杂剧之父’的关汉卿就出生在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国市;最新证据表明,被誉为‘曲状元’的马致远是邯郸广平人(现在的永年)。而我们近期于安徽发现的白家家谱更是印证了白朴的河北身份。”杨栋说,“‘元曲四大家’中,河北人就占了三席,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杨栋告诉记者,由于有关白朴的史料记载既详实又清晰,其更成为了史学界研究元曲的标杆式人物。在真定生活的41年间,白朴吸收了元大都元杂剧创作的优点,大胆运用真定当地的杂曲和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其创作的杂剧火爆于瓦市勾栏,更对元曲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白朴创造的《梧桐雨》被戏剧界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悲剧之一,他的《墙头马上》则被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史十大喜剧之一,与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爱情喜剧。”杨栋说,很多人都知道《西厢记》这部流传数百年的爱情剧出自元杂剧作家王实甫之手,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王实甫是河北定兴人。

据杨栋介绍,同一时期的河北人,还有多位在元曲发展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真定人尚仲贤写出了《柳毅传书》,后被改编为越剧的经典剧目,还被拍成电影;保定人李好古写的《张生煮海》,经过清朝李渔改编为《蜃中楼》,成为昆曲的经典剧目……

“粉墨抱朴笔摇梧桐雨,布衣怀真情憾天籁音。”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家词话》中说:“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痛悲壮,为元曲冠冕。”

真定成就了白朴的元曲生涯,其死后落叶归根于真定府(今灵寿县白朱骆村),守望着元曲故乡亘古不变的戏曲情缘。

薪火传承——正定孕育的戏曲文脉生生不息

古香古色的正定元曲博物馆展出着很多元代瓷枕,枕上文图,多为元散曲小令或元杂剧绣像,且大多是河北古代磁州窑烧制。

“瓷枕虽系高仿,文图却是原版,作为当时流行的民间生活用品,元曲内容在瓷枕上如此风行,可见元杂剧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甄清江说。

正定元曲博物馆展出的瓷枕。闫漪 摄

据杨栋介绍,作为河北重点考古项目,磁州窑瓷枕还在陆续发掘出土,而这些瓷枕文物也印证着元曲于河北民间的盛行,更为元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实物见证。

作为元曲培育产出的沃土,正定阳和楼如今依然承载着戏曲等各种演出的职能。而正定元曲博物馆更是每年接待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且以学生为主,他们于这里深入了解元曲之源,更将元杂剧的历史传播向全国各地。

元杂剧历经辉煌,却最终未能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而是被迅速崛起的传奇剧所取代,但在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以及近现代的戏剧文化中却随处可见元杂剧的种子。

作为元曲之源的河北古城正定,则在浩瀚的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中,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保存、传承着戏曲的文脉薪火,遗音流响,生生不息。

关键词:

上一篇:奥佳华:公司基于中医穴位理论的智能推拿机器人项目已获厦门市科技局立项|天天通讯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话题

热点推荐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