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融资,最大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银行在资产证券化进程中,开展了诸多创新实践。
在基础资产类型上进行了创新。传统的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多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等。而银行如今将更多类型资产纳入其中。例如,银行将信用卡应收账款进行证券化。信用卡业务在银行中占比日益增大,其应收账款具有分散性和小额性特点。银行将大量信用卡应收账款打包,通过特殊目的机构(SPV)发行证券,将未来现金流提前变现。还有,银行尝试将商业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商业地产具有稳定的租金收入,银行将这类贷款组合,设计出与商业地产价值和租金收入挂钩的证券产品,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
交易结构方面也有创新举措。银行采用双SPV结构。这种结构在原始权益人和最终投资者之间设置两层特殊目的机构。第一层SPV用于购买基础资产,第二层SPV以第一层SPV的受益权为基础发行证券。双SPV结构可以更好地实现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降低融资成本。此外,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中引入循环购买机制。在证券存续期内,当基础资产提前还款或到期收回后,SPV可以用收回的资金继续购买新的符合条件的基础资产,保证证券的现金流稳定。
信用增级方式不断创新。银行除了传统的内部信用增级方式,如优先/次级结构设计,还采用外部信用增级的新形式。例如,引入专业的信用保险机构为资产证券化产品提供保险。当基础资产出现违约时,信用保险机构按照约定进行赔付,提高证券的信用等级。银行还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进行信用增级。比如,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由企业集团为资产证券化产品提供担保,增强投资者信心。
以下是对银行资产证券化创新实践的总结表格: